English

首页

学术动态

吴江教授应邀主讲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

2022-06-13 来源: 浏览量:

(通讯员:底雅馨;摄影:王崧涧)为了进一步加强立德树人、夯实外语课程思政建设,2022年6月10日下午,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院长吴江教授应邀为beat365体育官网师生开展主题为“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以德语专业为例”的线上讲座。该讲座由德语系主任徐琼星老师主持,外语学院包向飞副院长,德语系谢芳老师、鲁晓雁老师、高中杭老师、张申威老师、曾璇老师及多名研究生线下参与了讲座。此外,讲座还吸引了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武汉轻工大学、湖北经济学院等高校的教师线上参与。

吴江教授以课程思政的指导原则“价值塑造”为基础,提出了课程思政的三个维度与五大属性。围绕其维度与属性,吴江教授借鉴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劝说理论,探索出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三大路径:诉诸个性、诉诸感性与诉诸理性。随后,吴江教授针对其导向与内涵对三大路径分别作出了进一步深刻且丰富的阐释。

吴江教授认为,在诉诸个性路径中,首先应将课程思政与所学专业背景相结合。以德语专业为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紧密结合德意志精神中的矛盾,从而来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张力。在基础阶段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通过马恩经典学语法等途径达到潜移默化的思政教学效果。其次,课程思政要与所在学科的学科名称相结合。吴江教授以“Deutsch”的汉语音译“德意志”中的“德”字为例,深入阐释了“德”一字中包含的思辨意蕴。再者,课程思政须与所在学科的学科发展史相结合。2021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北外开展了主题名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外语教育”的专项课题,深入并细致梳理了外语专业在百年历史长河中的发展脉络。另外,吴江教授还强调道,课程思政还应与所在高校/城市的特点相结合,与学科领域的经典名篇相结合,依托高校所在地理位置与高校独特优势,将课程思政做出高校特色,做出专业特色。

在路径之二诉诸感性阶段中,吴江教授针对教师与学生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关系提出三大视角,即平视的视角、区别的视角与审美的视角。吴江教授指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为本,制定学生视角的个性化教学策略。另外,课程思政中的“政”并不是仅具有单一的政治性,其更重要的意义是要让学生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获得审美的能力与探寻的张力,从而使教学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得以延长。

作为个性与感性的收口,吴江教授在诉诸理性路径中指出三个关键词:问题的视角、历史的维度与缜密的逻辑。教师需要在把握教学框架与主线的前提下,以学生视角激发问题,贯通学科今昔,洞察学科规律。在讲座最后,吴江教授引用了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书简》中的一句话:“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将知识有机化,正如有机体的生长是化学的化合而非物理学的混合,知识应该吸收融合而非堆砌。”吴江教授进一步总结道,外语学科实际上具有课程思政的先天性优良基因,其教学设计也应力求与专业特色相结合,提升学生的思辨力,通过学科互鉴激发学生的“愤”与“悱”,通过教学反思激发教师的“启”与“发”,最终实现以“课”建“程”,以“程”启“思”,以“思”促“政”。

最后,吴江教授以自己教授的德国外交课程为例,简要介绍了教学过程中所运用到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并回答了部分教师的现场提问,现场氛围十分热烈。在座老师们在讲座结束后也感触颇深并深受启发,纷纷表示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将会更加致力于谋求新思维、新思路与新方法,实现课程思政的特色创新发展。

吴江教授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的党总支副书记、院长,教育部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德语分会的秘书长、中国德国友好协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语教学研究分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德国外交。